在悬空岛警戒线的外缘地带,十二只飓锋虫正以精密的风涡阵型巡弋。
它们暗黑色的几丁质甲壳上流动着虹彩光纹,六足踏过晶化岩层时,足尖与地面接触的瞬间便会迸发出微型气旋。
这些气旋并非自然生成,而是被它们振动的翅鞘精准回收,化作维持浮空平衡的能量——这是飓锋虫独有的"高频振动"模式。
队伍呈三列交错前进,每只个体间距保持精确的1米不到。
领航的飓锋虫个体触须高频摆动,将采集到的气流信息通过腹节鳞片摩擦产生的次声波传递给整个群体。
忽然,第三列的第七位个体的一只飓锋虫的足肢出现不自然的僵直。
这只灵虫左侧第二关节的神经节突然爆发猩红荧光,甲壳接缝处渗出少量未知液体。
它的翅鞘像被无形的手暴力掰开般陡然张至极限,本该规律波动的风膜呈现癫痫般的痉挛。
更诡异的是,这种异常并非孤立事件:
这只飓锋虫的第三对步足突然失去同步性,在岩面上划出三道凌乱刻痕
它右侧前方的一只飓锋虫的复眼晶状体出现0.3秒的焦距涣散,虹膜纹路短暂呈现放射性裂痕
队列末端的另一只飓锋虫甚至无意识地释放出警戒信息素,淡紫色雾状颗粒在低重力环境中凝成悬浮的感叹号形状
整个队伍立即启动“风鸣共频”:
所有飓锋虫的翅鞘振动频率统一调整为872Hz,在空气中织出一张无形的声波滤网。
领队的飓锋虫额间的感应触须竖立如天线,不断调整群体神经脉冲的阻尼系数。
2.4秒后,第一个发生状况的飓锋虫突然执行了一个标准的风压平衡动作——将第三对足深深刺入岩层,同时翅鞘完成三次高频开合。
这个本该用于对抗乱流的本能行为,此刻却像某种系统重置指令。
所有异常症状如退潮般消失,但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痕迹:
这只飓锋虫甲壳表面的虹彩光纹比巡逻开始时明亮了17% 。
岩面上残留的气旋刻痕持续发光达28秒,形成类似某种古老符文的祭祀图案 。
群体信息素中出现微量异化型神经递质,这种物质通常只在高强度战斗时分泌。
领队的飓锋虫触须微微颤动,复眼中流转的虹光短暂凝滞了一瞬。
它似乎感知到某种异样,但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源于群体神经链接中那一丝几不可察的波动。
这种感觉很模糊,就像风掠过甲壳时留下的微弱震颤,既无法捕捉,也无法确认。
灵虫的翅鞘不自觉地收紧,足尖在岩层上划出几道比平时更深的刻痕。
它本能地释放出一缕信息素,试图询问队伍的状态,但得到的反馈却一切如常——没有入侵者,没有能量波动,甚至连一丝风压异常都不存在。
“错觉?”
领头灵虫的神经节微微发热,这是它作为领队以来第一次对自己的感知产生怀疑。
其余的飓锋虫并未表现出任何异常。
它们依旧保持着正常的阵列,翅鞘振动频率稳定,足尖在地面刻下精确的风痕。
即便刚才那几只刚刚经历过短暂不适的个体,此刻已完全恢复,甚至比之前更加敏捷,仿佛刚才的异状从未发生。
它们没有交流,没有迟疑,甚至连一丝多余的神经波动都没有。
在飓锋虫的意识里,“一切正常”。
因为如果群体没有反应,那就代表真的没有问题。
很快,这队飓锋虫继续前行,它们的甲壳在幽暗的浮空岩层上闪烁着冷冽的青光,像一群无声的幽灵。
随着它们深入悬空岛外围的迷雾,身影逐渐模糊,最终完全隐没在飘渺的灵能雾气中。
它们还有很长的巡逻路线要走——这片区域广阔而危险,任何未经允许的闯入者都会被它们敏锐地捕捉,并毫不留情地攻击。
因为它们的职责,就是确保无人能打扰它们的主人——李乘风。
然而,就在它们彻底消失的瞬间,那一只表现特别不正常的飓锋虫复眼中,一道极细微的虹光闪烁了一下,随即熄灭。
它没有传递给群体。
它甚至没有传递给自己的神经节。
就像某种被刻意掩埋的信号,悄然沉寂。
一个月后的清晨,李乘风照例在法师塔某个房间中打坐调息,神识却突然察觉到自己的灵虫群传来一阵异常的波动。
李乘风眉头微皱,立刻离开法师塔,很快,来到了岛上一处灵虫聚集地,李乘风在一众快快乐乐奔向自己的灵虫中看向飓锋虫。
那些原本能够在空中或地面划出凌厉轨迹的灵虫,此刻却有几只在疾行时出现了微不可察的滞涩感,犹如被无形的丝线牵绊。
“奇怪...…”
李乘风指尖凝聚一缕灵力,轻轻点在一只动作稍显迟缓的飓锋虫甲壳上。
透过神识探查,他发现虫体内那股狂暴的风属性灵力竟掺杂着几缕银白色的异种能量,像是月光下的蛛网般缠绕在灵脉节点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