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发言的是省冶金学院的张教授。
他用了整整四十分钟的时间,详细阐述了连铸技术的理论基础,从结晶学原理讲到传热学模型,再到流体力学计算,可以说是面面俱到。
台下的人听得频频点头,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
接下来是钢铁设计院的王总工,他重点介绍了国外先进连铸设备的技术特点,以及国内在引进这些技术时遇到的困难。
“我们必须承认,在连铸技术方面,我们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王总工语重心长地说道,“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设备制造,都需要下更大的功夫。”
台下响起了一阵赞同的掌声。
随后,又有几位专家依次发言,基本上都是在总结现状、分析问题、提出建议。虽然内容很专业,但基本上都是在已有的框架内讨论,缺乏真正的突破性思维。
沈良在台下静静地听着,心中暗自摇头。这些人确实都是专家,理论功底很扎实,但思维却被框住了。他们讨论的都是如何追赶国外先进技术,却没有人想过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
“下面,请红星钢铁厂的沈良同志发言。”主持人的声音响起。
会场里顿时安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沈良。有些人的眼中带着期待,更多的人则是怀疑和好奇。
沈良缓缓站起身来,走向讲台。他能感受到那些审视的目光,就像当年第一次在部里汇报工作时一样。
但是,他不再是那个刚毕业的愣头青了。前世几十年的积累,加上重生后的历练,让他充满了自信。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沈良站在讲台上,声音清晰而有力,“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不是现状分析,也不是问题总结,而是一些关于未来的思考。”
台下立刻传来了窃窃私语声。有人皱着眉头,显然对这个开场白不太满意。
沈良继续说道:“刚才各位专家都提到了我们与国外的差距,这个现实我们必须面对。但是,我想问一个问题:我们是要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追赶,还是要想办法实现弯道超车?”
这句话一出,会场里的议论声更大了。
“年轻人,话可不能这么说,”张教授忍不住插话道,“技术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欲速则不达。”
沈良没有被打断,反而笑了笑:“张教授说得对,技术发展确实有规律。但是,规律不等于束缚。有时候,换一个思路,可能会发现全新的可能性。”
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大家都知道,传统的连铸工艺存在很多问题。结晶器设计复杂、冷却不均匀、钢坯表面质量不稳定……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台下的人开始认真听起来,因为沈良提到的确实都是行业内的关键问题。
“根源在于我们一直在模仿国外的技术路线,而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沈良的声音变得更加有力,“我提议,我们可以考虑一种全新的连铸工艺——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
这个名词一出口,整个会场都安静了下来。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
台下的专家们面面相觑,显然对这个概念感到陌生。就连一直保持严肃表情的钢铁设计院王总工,此时也不禁皱起了眉头。
“沈同志,你说的这个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能具体解释一下吗?”主持人忍不住问道。
沈良点了点头,在黑板上开始画起更详细的工艺流程图:“传统的连铸工艺,铸坯厚度通常在200-250毫米,需要经过多道轧制工序才能得到成品板材。而薄板坯连铸技术,可以直接铸出50-70毫米厚度的板坯,大大减少后续的轧制道次。”
“这不可能!”张教授几乎是脱口而出,“这么薄的板坯,在连铸过程中根本无法保证质量稳定性。国外都没有成熟的技术,我们怎么可能做到?”
台下立刻响起了一阵赞同的议论声。确实,按照现有的认知,张教授的质疑是有道理的。
“张教授的担心我理解,”沈良并没有因为质疑而慌张,反而更加从容,“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呢?”
他用粉笔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几个关键词:“振动冷却、电磁搅拌、精确温控。”
“薄板坯连铸的关键不在于简单地减少厚度,而在于重新设计整个冷却和凝固过程。”沈良转身面对台下的专家们,眼神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通过高频振动的结晶器,可以防止钢水粘附;通过电磁搅拌技术,可以改善钢水的流动状态;通过精确的温度控制,可以确保凝固过程的均匀性。”
王总工听到这里,脸色开始变得严肃起来。作为钢铁设计院的总工程师,他的技术敏感度告诉他,沈良说的这些并非空穴来风。
“你说的这些技术要点,听起来似乎有一定的道理,”王总工缓缓开口,“但是,实现这些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积累,我们现在的条件能支撑这样的研发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