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强军路》
第一章:战后反思:秦国与列国联军的那场大战,虽以秦军的胜利告终,但硝烟散去后,卫鞅的眉头却依旧紧锁。营帐之中,他独自坐在案前,眼前仿佛还浮现着战场上的一幕幕场景,虽秦军奋勇杀敌,凭借着策略与勇气赢得了胜利,可过程中的艰难险阻也让他深刻意识到,秦国的军事力量仍存在诸多不足。
秦军在人数上相较于联军并没有绝对优势,若不是靠着巧妙分化瓦解对手,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结果还未可知。而且,战场上武器装备的损耗情况也不容乐观,不少兵器在激烈拼杀后出现了损坏,农具改进后的冶铁技术虽让兵器更为锋利耐用了些,但对比起其他强国的精良军备,仍有差距。
卫鞅深知,秦国想要真正在这乱世之中站稳脚跟,称霸诸侯,军事力量的进一步强化是迫在眉睫之事。他决定向孝公进言,把自己心中对于扩充军队、改进装备以及提升整体战斗力的想法一一道来。
第二章:面见孝公
卫鞅整顿好衣冠,带着连夜写好的奏疏,踏入了孝公的宫殿。孝公的脸色略显疲惫,大战过后,整个秦国上下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但身为国君,他深知这背后隐藏的危机,见到卫鞅前来,便知定是有重要之事相商。
卫鞅先是恭敬地行礼,随后直入主题:“君上,此次与列国联军之战,我军虽胜,可臣反思其间种种,发觉我秦**事力量尚需大力加强啊。”孝公微微皱眉,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其一,我军兵力规模仍有扩充空间。如今列国虎视眈眈,日后大战恐怕难以避免,若我军人数能进一步增多,于战场上便能更有底气,无论是分兵作战还是集中冲锋,都能更加游刃有余。”
孝公轻轻点头,卫鞅接着说道:“其二,武器装备不可忽视。当下我秦国兵器虽有改进,可对比魏国等强国,在打造工艺、材质选用上还有不足。强弓硬弩不够强劲,战甲防护也不够周全,长戈短剑的坚韧程度亦有待提升,这都会影响我军在战场上的发挥。”
“再者,便是军队整体的战斗力。训练虽有章法,但可更加严格规范,还需培养将士们的协同作战能力,让各兵种之间配合得更为默契,如此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孝公沉思片刻,看着卫鞅坚定的眼神,缓缓开口道:“卫鞅啊,你之所言,朕亦有同感。只是这扩充军队、改进装备,皆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秦国如今虽比往昔强盛,可这等大事,还需从长计议啊。”
卫鞅早有准备,他将自己对于如何调配资源、如何动员民众等计划一一呈给孝公,孝公仔细看着那奏疏,心中渐渐有了主意。
第三章:扩充军队
孝公下了诏令,开始在秦国各地招募新兵。消息传开,无论是乡间的年轻农夫,还是城中的手工业者,只要符合条件,都踊跃报名。
在栎阳城外的校场上,每天都聚集着大量前来应征的百姓。负责征兵的官吏们严格按照标准筛选着,考核他们的身体素质、基本的读写能力等。
黑坨子如今已经是一名小伍长了,他站在校场边,看着那些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面孔,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那时的他,只是一个渴望改变命运的奴隶之子,而如今,在卫鞅变法的浪潮下,他凭借军功有了自己的田产和房屋,还成了军队里的基层士官。
他对着那些新兵喊道:“兄弟们,加入秦军,那可是光宗耀祖的事儿,咱秦国如今越来越强大,只要你们肯吃苦,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日后定能像我一样,改变自己的命运,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新兵们听着他的话,眼中满是憧憬和向往,一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在军队里大展身手。
而在各地的乡村,里正们也积极配合着官府的征兵工作,宣传着参军的好处。秦国的人口本就因变法后百姓生活逐渐安稳而有所增多,此番征兵,人数很快便有了可观的增长。
第四章:改进装备
卫鞅亲自走访了秦国各地的冶铁工坊和兵器制造作坊。他从魏国又请来了几位经验丰富的冶铁大师和能工巧匠,与秦国本地的工匠们一同探讨改进兵器的方法。
在栎阳最大的冶铁工坊中,炉火熊熊燃烧,工匠们挥汗如雨地忙碌着。新的冶铁配方被反复试验,他们尝试加入不同的矿物,调整各种材料的比例,以求打造出更加坚韧锋利的兵器。
一位魏国来的冶铁大师拿着一把刚打造好的长剑,对着一块厚厚的铜板用力一挥,铜板瞬间被劈开,那锋利的剑刃竟没有丝毫卷刃。大师满意地点点头,对身边的秦国工匠说道:“按照这个法子,多打造些这样的好剑,日后秦军在战场上,便能多几分胜算。”
除了兵器,战甲的制造也在改进。选用更加坚韧的皮革,加厚关键部位的防护,还在战甲的设计上更加贴合人体,方便将士们在战场上灵活行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